李湛在看到前线不会打起仗后,也是相当遗憾的安排了一下对外的事务,就向河湟谷地出发了。
这里虽说已经被李湛收复回来了,可他还一次都没有来过呢,就算是前世的时候,李湛也没有上过青藏高原。
那时候,他就一社畜,哪来那么多时间和金钱,往高原跑着旅游?
要说对中原大好河山的了解,还是这辈子当了皇帝后,李湛打仗巡幸跑的地方更多一点,这也算是一个稀奇事了。
明明这辈子当了皇帝以后,很长时间都是在宫中呆着,可算下来还是这辈子跑的地方多,只能说李湛自己的前世经历实在过于匮乏。
河湟谷地加上青海湖,大概是后世整个青海最为繁华的地段了吧,不单单是以后,就是现在也一样。
上一个驾临河湟谷地的皇帝还是杨广,不过当时他是要来灭吐谷浑的,带了大量的军队,和李湛这次出行不一样。
因为没有作战行动,李湛这一支队伍还算是走的比较轻松的,不过即便如此也是让朝中不少对河湟谷地没有了解的大臣们,深刻的认识到了什么是高原反应。
特别是其中有些文官,大概是年纪也大了,身体素质舒适不行,看着他们在三千米左右的高原就快喘不过气来了,好在这里不是更高一点的藏区,不至于直接倒霉的去世。
稍微适应一两天也就差不多了,顶多就是呼吸变得急促了几分,脸庞也免不了被太阳晒得红彤彤的。
想来这样一遭走过后,未来再和吐蕃发生战斗,朝中的大臣们就很少会再瞎指挥了。
连地势稍微低一点的河湟谷地都是这样的,更别说更高一点的吐蕃所在的位置了,还是要和他们打仗。
只要脑子不蠢的人,都应该知道要放手让前线的将领们指挥了。
等到大部队走到青海湖以后,几乎所有人都为青海湖的美景感到赞叹,天水一线,平静的湖面宛若一面巨大的镜子。
远处是青绿的草原,上面还有不知名的野花,这样的景色是在中原难以见到的,而且还能看到远处的雪山。
这对出身中原的文武大臣们来说,都算是个很新鲜的体验了。
草原上固然也有这样的大湖和草原,只是没有青海湖来的这么震撼罢了,更比说这里还有雪山了。
从青藏高原上下来以后,本来按照李湛的原计划,应该是要再走大草原,直到辽东以及三韩故地的。
只是单单这一段路程,就让队伍中很多人都受不了了,李湛也只能选择先回到长安稍作休整,再出发到洛阳,走荆襄一线,沿着运河和长江,逛一逛整个南方。
之后的这段路程算的上是乏善可陈了,如今的江南实在没什么看的,既没有后世的园林建筑,也没有后世那么多文物景点。
说到底,现在的江南开发力度压根不够,就更没有什么出色的人文景观了。
这么一路走,一路逛,总算是在这一年临近腊月的时候来到了交趾,或者说大唐的交州。
一开始的时候,李湛也曾担心过,坐海船出行会不会耽误时间,海上风浪不小,还有那么多礁石,就算是沿着海岸线,也不一定能跑多快。
可让李湛没有想到的是,从江南到交州的路程出乎意料的快,只用了半个多月,要不是在江南耽误的时间长了,可能冬月就到了交州了。
这也是因为李湛虽然一直在鼓励海运和造船业的发展,可他到底没有亲自坐过船,也不清楚现在航运具体到底发展成什么样了。
在李湛的印象里,大唐的海运也没有那么便捷,只是运输的量太大了,这一个优势就足够了。
可是李湛忘了一点,他召唤出来的技术人员也是经历过后世西方发起的大航海的,他们对大海的热情可一点都不比李湛弱。
这些人正是现在大唐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有他们在一边关注,大唐的航海业发展,想慢下来都难。
更不用说,三韩故地和出云国被大唐征服以后,在东北方向发展起来了捕鲸业,这是需要海运的;三韩故地和出云国上的金银矿产被发现、开采,也是需要船只把这些矿石送回大唐的。
这上面的哪一样能离得开航海业的发展?
就是南方,因为岭南甘蔗业的发展,到了交割甘蔗的时候,也需要海船把大量的甘蔗送到江南一带。
走内河的珠江和灵渠都太慢了,运输的量也比较小,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那些商人们自然就会寻找更为低廉的运输方式。
而大唐日新月异的航海业,就被他们相中了,为此这些人也是下了血本,投资了不少钱在里面,可以说现在大唐的航海业发展,有他们的一份功劳的。
李湛这次来到交州,也是颇为惊讶的,他知道大唐已经重新收回交州有段时间了,可他也不清楚现在交州的发展有这么好。
李湛现在在的地方是后世的河内,这里本来就是红河冲积平原所在的地方,地势平坦,要不然也不会被后世的交趾政权选为首都。
可在大唐这个时节,它本来不应该发展的这么好的,更别说这里也能看到大大小小的船只再往中原运东西。
很是吃了一惊的李湛带着张居正等人,喊来了交州本地的官员询问情况,这才明白这些船只是怎么回事。
河内所在的红河三角洲农业发达,一年三熟很是适合种水稻,再有了李湛提供的高产作物以后,更是产量暴涨。
几乎每年都吃不完,而相邻的岭南道因为大肆种植甘蔗,反而是粮食比较少,所有经常从交州购买粮食,从这里运输也比从江南买粮食更为方便、便宜。
交州刺史一边说着,一边悄悄看李湛的脸色,心里很是担忧,生怕李湛为此惩治他,本来被安排到交州当官就已经够悲剧了,要是再被贬谪,谁知道会被贬到什么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