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说起来皇帝出巡这样的事,在古代还真不是个什么多光彩的事,特别是在儒家道统占据绝对优势的时候。
没办法,谁让一开始开这个头的秦始皇没做好,搞得民不聊生,劳民伤财。好不容易等到后面的时候,又出了一个隋炀帝这样的败家子,大家对这事就更为警惕了。
也就元清这样的蛮夷朝廷对儒家压制的比较厉害,不怕被人喷劳民伤财,到底不是一个民族的,人家的屁股正着呢。
刀架在脖子上,也没见后世乾隆七下江南的时候,儒家的徒子徒孙们敢有什么意见,甚至一般的汉人王朝就是皇帝出巡好歹还是国库或者内帑出钱。
到乾隆这是直接从民间搜刮钱财供应出行,比烂都是烂到家的那种。
当然了,中肯的来说,不管是秦始皇还是隋炀帝,亦或者是李湛最看不上眼的乾隆他们出行都是有其必要的政治目的的。
不管是历史上的秦始皇还是隋炀帝,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在新征服地区的贵族和百姓面前露露脸,彰显一下威仪。
只可惜,这俩人都太狂妄了,完全没把百姓当人,造的太厉害,以至于让民间民怨沸腾。
至于最后一个典型乾隆,他确实是一个败家子,但他之所以多次下江南,也有稳固江南统治的意思。
清朝时候的江南太过重要,偏偏江南的这些士族们自明朝中期以来就不怎么服从中央了,跳的很厉害,长久以来一身都是毛病。
就算是经过明末满清的屠刀,还是有人故态萌发,乾隆下江南逼着这些人出钱,也算是为了消耗江南的潜力,让他们没有能力和中央对抗。
当然了,这是往好了说,可要是让李湛从内心里评价,乾隆就是个渣滓。
所以这次李湛出行也是有这样的考量的,多多少少让新征服的边疆地区认识一下自己这个皇帝,也好威慑一番。
其实李湛心里还有另外一层比较难以说出口的考量,从本心里看,他觉得李善这个孩子有些软弱了,这倒不是他的性格。
而是从根本上,李善的威严就不可能从一开始达到李湛这个水平,等到他继位的时候,朝中因为新老官员的斗争肯定会有些动荡。
这时候,要是边疆再出现什么乱子,对大唐的发展就极为不利了。
想想看,就算是李治这样相当不错的皇帝,在历史上一开始继承皇位的时候,不也花费了不少的时间把权力从亲舅舅长孙无忌那里收了回来。
这期间朝堂上的动荡,反映到边疆上就是历史上高宗朝之初,边疆有所动荡,不管是吐蕃还是突厥都跃跃欲试,和大唐打仗。
李湛既然不希望等到李善继位的时候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就只能在这个时候多辛苦一点,到边疆跑一跑,威慑一番他们。
另外就是早早的让李善锻炼一番,对朝政熟悉以后,多多少少威信有了,到了继位那一天的时候,也就顺当的多。
……
开元十六年,正月刚刚过去没多久,李湛的出行计划在经过精心谋划后,也算是正式出炉了。
李湛已经决定了,这次出巡他只打算带三万护卫,主要是骑兵,相比于隋炀帝动辄十几万乃至数十万人的队伍规模,李湛已经相当克制了。
他到底是一个皇帝,人身安全和威仪想要彰显出来,没个几万人是不可能的。
至于随行的服侍人员以及百官加起来,这也有万把人,整体上,这次李湛出巡的规模压缩在了五万人以下。
为了节约开支,这些骑兵也没有一人三马那么豪奢的配置,要真这么做了,单单是这马每天吃的,那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后勤压力比较大,又不是打仗。
经过再三考虑,李湛还是削减了马匹数量,大唐境内现在交通非常完善,大部分时候让骑兵也跟着一起坐车或者坐船就是了。
真到了不容易走的地方,再从地方上征调一部分马匹,也是一个解决办法。
只是这出巡的时间,大概会比较长,可能要两年左右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现在大唐的疆域太大了。
要想把大唐转个差不多,至少边疆地区走到,天南地北的,至少也需要这么长时间。
大体上这次出巡会在炎热的夏天往北方跑,等到天气寒冷的冬天再往南方走,这也是为了最大程度避免出行队伍中出现疫病。
最开始要去李湛起家的沙洲等地,而后往后世的西域,以及中亚一带走,随后绕一个大圈从草原上穿过,直达辽东和三韩故地。
这样一条路走完,也应该到秋冬时节了,正好坐船从三韩故地到江南一带,沿着海岸线的各个港口走一走。
等到夏天的时候在江陵歇歇脚,到天气转凉再往交州一带走,海运还是比较方便的至于走到交州以后,顺着原路折返就好了。
李湛可没有从后世大西南那片横穿到关中的豪情,这路在古代就不是人走的,而且陆上蛇虫甚多,瘴疠也多,一点都不安全。
一开始李湛提出来走海运的时候,朝野上下还是有反对之声的,到底大家对大海都是有些畏惧的,虽说近些年大唐的海运有了长足的发展,可海上事故也时常听闻。
以李湛皇帝的身份出海,风险实在太高了,有这些大臣们的反对,李湛在最后也是做了妥协,渤海湾地区风平浪静,大可走海运。
只是到了河北道一带后,就需要走杨广修建的大运河了,而从江南到岭南,以及交州的路也还是依照李湛的意思,走海运。
相较于陆上瘴疠瘟疫的可怖,大臣们最后也觉得这段还是走海运好一点。
如此一来,最后算完这次出巡大体上需要花费五千万缗的钱粮,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了,但算上出行的政治意义,还是值得的。
不过要是加上在泰山的封禅活动,大概还要多出来百万缗左右的开支,封禅这样的大典不可能寒酸的。
李湛也不是太在乎,这些钱相较于这几年内帑攒下来的,并不是一个特别夸张的数字,他还是更想看看如今的大唐。
他知道改革是好的,可心里也不清楚改革后的大唐到底能走到哪一步,至少要他对如今的大唐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后,他才好接着往下推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