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这事给后世带来了极大的坏处,就是所有儒学上的宗师几乎都没办法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道路了。
就算他王阳明在后世大明的时候,不也是基本和文臣中的最高层绝缘,到死都不可能进入内阁吗?
本来一个儒学大宗师的威望就不低了,要是再加上执政的威望,那皇帝到底还要不要干啊!
像是南北朝时期,那种无视正统性和称号的权威性,随意给自己疯狂加封号的那些胡人君主做出的事,至少在唐朝应该得到一定的遏制了。
至于说,王阳明另一个极为关键的建议,就是封圣也不能及子孙,这一点是李湛之前真的没有考虑到的了。
固然,李湛一直想要铲除大唐的这些门阀世家们,这其中当然包括看起来不起眼的孔家。
可偏偏中原一直都也喜欢讲福泽子孙,这么一来,这些门阀世家们现在的富贵也可以往上追溯到他们最杰出的先祖,从而拥有部分的合理性。
李湛对于这样的事,是比较头疼的,不管怎么说,这些门阀世家的事总归是内部矛盾,李湛压根不可能通过暴力手段解决。
这大概也是作为一个非开国皇帝的无奈了,即便李湛是通过军事政变登上了皇位,可到底这些门阀世家已经成为大唐的一部分了。
李湛难道还能动用军队去镇压他们吗?
这压根不现实啊!
至于王阳明这个建议,针对的第一个对象就是孔家,毕竟要是没了福泽子孙这一点,孔圣家族凭什么还能安享富贵?
至于下一个针对的,其实就是王阳明自己未来的子嗣们了,毕竟现在李湛已经心里有数了,未来的王阳明肯定是会封圣的。
这样一来,王阳明未来的子嗣们定然是有些吃亏的,就算他们能继承王阳明因功得到的爵位,也绝对不可能就此安享太平了。
想要获得历史上孔氏那样的待遇,那真是想都不用想了。
这样针对孔氏的策略,若是放到明清时期,恐怕要被孔氏族裔强烈抵制,可现在孔家主事的是孔颖达,不管怎么说,这个人至少是讲理的。
而且现在孔家也没有像后世那时候,因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正统性不足,有着当朝政权的大肆册封,这么一来,其实就是孔氏自己的心里只怕也是有些心虚的。
难道说荀氏不比孔氏更为高贵?至少在儒学成就上,双方应该差不多。
而且荀氏在东汉末年的时候不比孔氏强太多了?
可最后呢,现在不还是孔氏苟活了下来,荀氏已经没有历史上那么兴旺了。
特别是在后面,王阳明还专门指出,现在大唐时候,李湛改变过往封圣原则的一大好处,孔家现在地位本来就不是很高。
不管怎么说,现在李唐皇室是自认老子为祖先的,虽说老子的后裔其实已经没了,任哪一个姓李的说自己是老子的后裔好像都没什么错处。
可至少已经有了这么一个由头,毕竟谎言说了千边也能成真嘛!
如此一来,李湛死皮赖脸也能赖住老子后裔这么一个身份,可同样是大家公认的圣人,李氏和孔氏起点是一样的,甚至现在李氏还要更为尊贵些,那么凭什么孔氏能够不停的延续自身的富贵呢?
要是孔氏现在真的存了这么一个想法,只怕李唐皇室里其他人第一个就是不答应!
李湛得到了王阳明的策略,心里第一时间也是很高兴的,觉得这至少是一个办法,还能够不错的解决大唐或者说李湛这一支的正统性问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大唐的发展方向。
只是当李湛听到王阳明建议,未来的所有皇帝都尽量要在殿试的时候漏一个脸,出几道题考究一下前来参加科举的士子们的时候,李湛的脸上不由的露出一丝苦笑。
这一点,也算是王阳明的经验之谈了,可惜没能考虑到现在大唐的实际情况。
别的不说,现在大唐每次参加科举的人数,虽然比不过明朝的时候,但也是一个天文数字了,偏偏大唐并非是只掐尖,录取那些最为优异的人。
如果说明朝的科举是只要选拔厅级左右的干部,那么现在大唐的科举,那就是连县局级一起选拔的。
若是真的按照历史上那些后世的皇帝们,亲自一个个巡视殿试,关照每一个参加殿试的学子们,大唐未来的皇帝们恐怕真的是忙不过来啊!
要知道,每一届科举考试最后录取的人数现在都要比大明那时候多很多了,至少也有千余人,这能和大明那时候最后科举录取的人数相比吗?
即便是大明的时候,皇帝们也不见得能把所有参加最后殿试的人的名字全都记下来吧?
若是未来大唐哪一任皇帝一不小心把那些参加殿试的士子们的名字记错了,那才是格外尴尬的事了。
其实说实话,就是李湛现在他都不一定能保证能把所有在他在位时期参加科举殿试的人的名字记全,他又怎么可能信任未来的那些子嗣们呢?
只能说,王阳明提出来的这个建议,看似有效,实则是难以实施的,要是哪一个皇帝能有这样的记忆力和手段,又何必劳费李湛和王阳明现在这么操心呢?
一旦未来的那些皇帝们懈怠了,那么这个原本属于皇帝的权力,就会很快从皇帝自己手中流走,这样的事是一定会发生的。
毕竟权力你自己把握不住,别人自然就会帮你把握。
后世的时候,那些大权旁落的皇帝们还少吗?
即便是号称明清这个君主专制的巅峰时期,也没少见皇帝大权旁落,权力落到臣子和宦官们手中的例子。
一时间,李湛也只能无脑喝酒了,君臣两人彻夜长谈,一直到第二天早上王阳明才起身告退,李湛则是红着一双眼睛,想着这次王阳明说的问题。
直到最后他真的有些撑不住了,这才在内侍们的催促之下回去就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