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湛已经决定了,接下来来整顿吏治的人就会是章惇,他这次立下大功,而且和李湛的关系不一般,也能很好的理解他的心思。

不提拔章惇还能提拔谁?

虽然这个工作有些得罪人,但想来以章惇的性子绝对不介意得罪那些没什么前途的人,当初他在北宋的时候,不也是屡下辣手?

想想章惇应该也快要回来了,李湛还有些期待呢,也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就是李湛这个当皇帝的也有一段时间没有见他了。

之前章惇在长安的时候,李湛倒不觉得章惇有那么重要,可是等到章惇一走,去到西域和杜构一样负责西域的后勤事务的时候,李湛才发现章惇的重要性。

现在朝中那些刚直的官员大都已经年迈不能理事了,魏征要是按照历史上现在也都该去世了,想来现在离他去世的时间已经不远了。

萧瑀这人性子虽然刚烈,但又缺了点手腕,处理官员的时候手段过于粗暴。

还是章惇好啊,可以说下一任监察系统的主官已经是非章惇莫属了。

御史大夫这个职务简直就是为章惇量身定做的,萧瑀这个老头子也是这个意思,目前来看,也只有章惇能接他的班了。

这也是朝政趋于稳定后的一个坏处吧,大家都乐的和光同尘,自然就少了一股向官僚开战的勇气。

唯有一些刚直忠勇的人才愿意站在大部分官员们的对立面,整顿吏治,想想看,就算是得到众多称赞的魏征,他难道真的揭发了很多次同僚们吗?

魏征主要不还是针对皇帝劝谏,有谁曾见过他向皇帝指出其他官员们的过失?不就是知道李二想要一个好名声,能够容忍他罢了。

就是萧瑀这个公认的脾气火爆的御史大夫,他也没有真的针对同僚们做出多么出格的事,反倒都挺喜欢在皇帝头上刷声望的。

这样的情况老实说,李湛早就厌倦了,但为了维持明君的样子,只能强行忍耐下来,所以他也是迫不及待的等着章惇的归来。

……

三日后,章惇还没有到长安,反倒是王阳明先回来了,李湛也是很开心,拉着王阳明就跟他喝了不少的酒,一抒自己心中的烦闷。

王阳明在心里也是惊讶,没想到短短的这几年时间,就能把原来颇为开朗豪放的李湛逼成这个模样,他的心里还有那么多反思的地方。

皇帝这个职业被称为孤家寡人还真是很有道理的,不过这大概也和大唐的政治生态有关系吧,大明朝权力皆系于皇帝,内阁的权力也是皇权的一种延伸。

这样一来,大明的皇帝是不用担心什么权力被篡夺的问题,当然了,李湛也不会担心这样的问题。

只是有着千年历史经验在身的他,有时候想要完成的东西太多了,这些东西不自觉的就压到李湛的肩上,带给他了极为沉重的负担。

王阳明有心安慰一下李湛,毕竟人力有时穷,总不能指望一代人完成后世十几代人将要完成的事业吧?

可是看着李湛那真诚的眼神,和发自内心的为百姓考虑的神色,王阳明这样的话几度已经来到嘴边最后却还是没有说出去。

王阳明也只能打起精神,来细细的帮着李湛梳理一下,哪些事是近期可以做的,哪些是应该放到未来慢慢做的,甚至只做一个开头即可。

李湛其实对这些也是门清,只是心中总会有些忧虑,有了这次向王阳明的倾诉,他的心里也是好受多了。

至于这些问题到底都怎么解决……说实话,李湛自己心里也没有底,只能说走一步看一步就是了。

君臣这一番畅饮,其实主要是明确了几点。

首先,王阳明就劝告了李湛,百年之后的事,实在不是自己这代人能够保证的了的,只能是尽人力,看天命了。

只要打好基础,给后人立下一个标杆,就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事情了。

至于那些相对难做一点的变法、改革的事,就尽量在李湛在位的时候,威望相当高,凭借着这一代人的能力把这些事给完成了,不再留给后人来做了。

要不然,后人的时候谁知道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很多时候,先一代领导人考虑的很好的东西,后人总是没法继承,也不敢做什么变动,这难道还能怪先君们吗?

不可能的,就像是明朝那么多弊政难道一定要归结到朱元璋头上吗?

是,朱元璋定下了不少祖制,可大汉突破祖制的皇帝少吗?大唐突破祖制的皇帝少吗?

怎么偏偏大明就没有人敢于突破朱元璋的祖制了?

就算是因为朱棣篡位心虚,想要吹捧自己的正统性,把朱元璋的祖制捧得高高的,可也没见他们真的遵守了几条祖制。

一到变法的时候,就是祖制不许,可祖制妨碍了他们自身利益的时候,一个个嘴里都喊的是祖制了。

这样的事情,王阳明早就见多了,当然可以想象到,如果把一些事情留到后人手里,会成什么样子。

李湛也相当赞成这一点,大汉能邀天之幸出一个汉武帝,不代表大唐也能这样幸运啊……

再其次就是一些务虚的东西了,可以留下一些‘祖宗之法’,但千万不要定的太死,这还是吸取的明朝的教训。

明朝就是因为朱棣篡位之后,把朱元璋的祖制定的太死,结果明朝应对变化的能力远不如汉唐。

既然这一点大唐原本做的就比较好,那就大可以学习历史上李二的做法,李湛现在和李二最大的区别,大概就是未来的时候,李湛的执政时间要远超李二,威望也会比李二更高。

这样一来,李湛就不得不警惕他的话太过于算话的情况了,所以这样务虚的东西也被王阳明建议放到前面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