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湛也看出来李二心中的复杂,为了让他减轻些心中的悲伤之情,专门给了李二一些便宜行事的权力,专门处理和李渊身后事相关的事务。
若是以往的时候,李二得了这样大的权柄,说不定心里还会有些不太一样的想法,可之前已经被给予过一次这样的权柄了,李二也有些适应了。
再者说,现在李二的心思全在李渊身后的哀荣上,实在没有什么功夫思考那些有的没的杂事。
很快,朝野上下大都知道了,李渊这个太上皇已经时日不多了,不管他们当年对李渊的评价是什么,到了这个时候也都要紧赶着和李二配合,准备好李渊的身后事。
长安外的献陵已经到了要迎来它的主人的时候了,数不清的器物都被送到献陵一带,等着那一天的到来,让李渊死后有极尽的哀荣。
李二虽然也需要忙活着李渊的身后事,却一点也不愿意插手特别大的事情,只是把自己的精力放在那些要随着李渊一起到地下的器物上。
李二左看右看,都觉得这些器物不够满意,这都是当初李湛没有登基前的时候造的,当时造的那批陶器,在之前的时候看着确实足够华贵。
可放在现在有各种精美的瓷器的时代,区区彩色陶器实在没有什么能拿出来说的,完全不符合李渊这个太上皇的身份。
于是,李二索性让皇家专事此务的诸司重新烧造了一批,也算是精益求精了。
不,也不能算是精益求精,这些只是李二出于麻痹自己所选择的一条路罢了,到底是自己的父亲,纵然之前的时候有过种种恩怨,在李渊将死的情况下,李二的心里还是相当悲伤的。
而有关的各部司也得到了李湛的命令,对李二提出来的种种要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都给予满足,这也算是李湛的一点心意了。
只是眼看着匠人们的动作极快,李渊身后事中要准备的那些陪葬品也都已经一一准备好了,李二反而又有些抑郁了。
因为他知道,接下来李渊还能活着的时间只会越来越短。
意识到这一点后,李二直接躲进宫里,闭门自守,又丝毫不愿意再沾手李渊身后事的处理了,只在宫里每日哄一哄长孙太后,以派遣寂寞。
李湛看在眼里,可也拿不出任何劝慰李二的话来,说到底他们之间的父子感情还是有的,而且相对来说很是复杂,实在不是旁人能插手其中的。
自上次太上皇李渊无故昏迷后,李渊的身体就肉眼可见的衰弱了下去,每天常常都是昏睡的时候多一点,极少有能够长久清醒的时候。
李湛也只能嘱托李曼玉和那些医官们,帮忙开一点安定精神的药物,至少让李渊在最后的时日里不要那么痛苦。
只是李湛作为天子,本身事情也很多,所以根本不可能一直呆在李渊身边,难以做到朝夕相处,日夜照顾。
更何况,李湛在前世的时候,单单是看电视都已经见惯了生离死别,有着现代医学常识的李湛,自然更清楚现在李渊的情况。
这已经是药石难医了,与其在最后的日子里,每天愁容满面、唉声叹气,倒不如整理好心情,认真处理李渊的身后事。
而且李渊之前也是帝王,想来他最希望看到的也不是子孙们作小儿辈状,哭哭啼啼没有出息,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强盛无比的大唐。
李湛为了便于那些武德年间的老人们,来到宫里探望李渊,索性自己从宫中搬了出去,直接住在政事堂办公了。
只是会在早晚的时候,去拜谒李渊,稍作探望,至于其他时候,就全凭皇后李曼玉和他的子女们了。
除了这样的家事,这段时间朝中的政事也格外繁忙,西征大军的封赏,川蜀盐业的改革,各道政务的汇总……
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杂务,压到李湛一人身上的时候,就成了一座无比沉重的巨山,每每带着这样的巨山前进,李湛都倍感压力。
这还是在李湛有系统的情况下,要是没有系统,李湛可能不会成为一个明君的,毕竟明君需要做的事太多了,哪里有昏君在那吃喝玩乐来的痛快?
除了上面的那些事务之外,更为关键的还是今年的科举。
这次科举可是科举改革之后的第一届,其中的政治意味是相当重的,这样的一次科举可不单单是简单的选拔人才。
更为关键的是,向天下人传递李湛的政治意图,所以这次科举的大题又是李湛亲自出的,而题目的选定也颇有意思。
主要是说汉初黄老无为的事,这也算是李湛的一个政治承诺了。
大唐自李湛登基以来,南征北战,对外的武功可谓赫赫,先后击败了高句丽、吐蕃、突厥、出云国等等。
在疆域上已经达到了现在大唐的一个极盛了,这样的功绩放到历史上,比起李治的高宗一朝也绝不逊色几分。
而对内的建设成就,李湛一朝也丝毫不逊色于历史上的贞观朝,开通运河,修建道路,重修黄河大堤,在各处兴修水利,乃至于移民实边,主动开垦南方……
如今得益于李湛推广的高产作物,大唐上下可以说是欣欣向荣,完全从隋末战乱中恢复了,比之隋朝的大业年间,除了人口可能还有些比不上,其他社会的各方面数据,哪一项不是已经超过了隋朝?
李湛本身也不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他自然清楚现在大唐的民力已经算是被他驱使到一个极限了,要是再强行让大唐境内的百姓们进行什么大动作,说不定就会变成汉武帝后期天下皆乱的情况。
这可不是区区高产作物就能填补的回来的,百姓固然会因为朝廷推广高产作物而感激他这个当皇帝的。
可要是终日让他们服徭役,做工,就算有钱粮上的补贴,人又不是铁打的,肯定是会累的,到那个时候,还会有几个人记得李湛的好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