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安置好百姓后,又顺着长江来到了江淮一带,这里遍布大大小小的盐场,可以说现在江南一带的百姓吃盐都是要考江淮一地的盐场,就算是他刚安置好的百姓们也一样。
正如川渝等地的百姓吃盐要靠自贡等地的井盐一样,这也算是一种地理优势。
沿着海岸,王阳明意外的发现,这里居然还在用煮盐法制取海盐,明明李湛这个当皇帝的之前已经告谕沿海的民政官们,可以通过晒盐法制备海盐了。
难道晒盐法还比不过煮盐来的便捷吗?
何况,晒盐法对百姓的伤害可比煮盐法小多了。
王阳明不是没听身边的人说过,现在在未来大明的天津卫一带,已经盛行晒盐法了,本来煮盐法离晒盐法也就是一步之遥。
晒盐需要解决的也就是盐卤渗漏的问题,只要用上好的石板,结合工程师们给出的新技术,晒盐法对燃料、劳役的需求程度都大为降低了。
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为什么偏偏江淮一带没有实行呢?
要知道,江淮一带可是几乎整个江南和东南盐业的供应商,他们还在这么做,岂不是让江南等地的盐价比其他各地要高出很多?
本来晒盐法的技术也已经成熟了,何必故步自封呢?
有些疑惑的王阳明把杜荷喊来询问了这么一个问题。
听到了王阳明的疑惑,杜荷的脸色一愣,随后有些无奈的解释了起来。
“晒盐法自然有它的好处,而且对资源要求极小,可它的坏处就是让朝廷没有法子监管了,盐铁官营本就是国家的大政方针。”
“如今,若是真的大力推行晒盐法,这盐业的官营在江淮一带就要有名无实了。毕竟这里不像是北方,有大唐军港,还能时常出海捕大鱼,对盐的消耗比较高。”
“通过晒盐法得来的盐大部分也被消耗到这个上面了,江淮一带就没有这个条件了,而且水运发达,如果有人贩卖私盐,真的防不胜防……”
王阳明有些释然了,杜荷说的倒也没错,这大概也是后世大明的时候,晒盐法已经成熟之后,江淮一带还是照旧用的煮盐法的原因吧。
反倒是在福建和两广等地,用上了晒盐法,毕竟那些地方,朝廷的管束力比较低,也就只能顺其自然了。
其实仔细想想,王阳明也就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了,也能明白为什么那些想要改革的人做事那么艰难了。
晒盐法不好吗?不方便吗?
不,它真的很方便。
可煮盐所要用到的柴火、大灶还有巨大的人力物力等等,都不是一般穷苦百姓们能凑得齐的,这也就便于朝廷对他们进行管控。
而这也是朝廷一以贯之的一种惰性了,如果出现新生事物,实在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倒不如退一步,退回原有的生态。
正如制备海盐一样,明明已经有了晒盐法,可地方的官员们更关注的是晒盐法怎么管理?
若是用煮盐法,还能通过控制灶户们的人身、燃料还有锅灶,理清楚到底产了多少盐,从而在源头上控制住整个盐业,避免出现走私,收上更多的盐税。
可是用晒盐法呢?
朝廷拿什么来管理,来控制盐的数量,并对其进行收税?
以如今大唐的行政效率,压根别想做到这一点,真正能对盐业实行这样强有力的控制的,大概也就是宋朝了吧?
不过那也是因为宋朝地方比较小,朝廷各项支出压力很大,又有很多空闲的官员,这才能做到如此精细的管理。
而不管是王阳明现在所在的大唐,还是以往所在的大明,都对此有些无能为力。
这还是大唐没有排的上号的盐商呢,要是换成大明那样的局面,朝廷就更加没法控制两淮地区的盐业了。
盐税?
只能指望看盐商们一年报效给朝廷多少钱了。
由此就能看出来改革的事情有多艰难了。
而对于这样的事,可能别人还会多嘴问一句,煮盐的灶户们何其辛苦。
可王阳明不会,他不是那种不经世事的书呆子们,他很清楚后来实物税逐渐改为货币税后,民间百姓们的生活。
煮盐的灶户们和他们又有多大的不同呢?
不同样是在出盐之后被朝廷以极低的价格收走手里的盐,等到他们需要燃料的时候,政府用较高的价格卖给他们。
甚至这里的较高已经算是王阳明昧着良心说的了,往往有些时候在实践中,不会是较高,而是极高,王阳明从来不敢高估那些小吏们的操守。
若非如此,王阳明也不会提出,改革的第一步,就要改革吏员了。
这正是因为他很清楚,如果地方的小吏们一个个不堪大用,那不管是什么政策到地方都是会走样的。
王阳明有些萧瑟的站在海边,眼神放空了,一旁的杜荷有些忐忑,他也不知道王阳明这个皇帝的亲信会怎么评价他的这般做法。
王阳明实际上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在他看来这事实在是很难解决,想来李湛也不会知道,他的一片好心在地方却完全没有实施下去吧。
甚至王阳明想都不用想,既然江淮一带还在使用煮盐法,那这里的盐价必然会比其他地方的高,毕竟川盐是不用燃料的,或者说川盐的燃料是没有成本的,都是地下的燃气。
而河北道、齐鲁一带现在也在慢慢普及晒盐法,当地的盐场也是不用燃料的,如此一来,江淮一地想要保证盐税、还要保证能竞争的过其他地方的盐,就只能加大对灶户们的压榨。
若是王阳明没有猜错的话,现在的这些灶户们已经成了一堆干燥的木柴,只差一个火星可能就要燃烧起来了。
毕竟自李湛登基开始,就已经在力图让各地普及晒盐法了,而江淮一带的灶户们受了这样的委屈的时间,会是多久呢?
可只要朝廷还有一天想要既打压盐价,让老百姓能吃上平价盐,又想要从盐业中收上来不菲的税收,那么这个矛盾就会一直存在。
未来恐怕不单单是江淮一地如此,其他地方说不定也会悄悄改回煮盐法,除非大唐能表现出惊人的基层控制力,正如王阳明从李湛提供的书籍里看到的那些国家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