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心情不错,杨廷和回到家,特意拿出珍藏许久的百善铺子的高度白酒,又教人炒了一些菜,自斟自饮。

晚些时候,一道人影匆匆闪过,如贼人似的,鬼鬼祟祟。

杨廷和不禁皱眉:“回来!”

“噢……”

被抓包的杨慎只好垂着头,老老实实走到酒桌旁。

杨廷和抬起眉头:“作甚去了?你这几日,皆是早出晚归,怕是没干好事吧?”

杨慎心底一惊,忙是摇头:“没有没有,父亲,近日来,京城的外地学子越来越多了,皆是为了明年春闱准备的,儿子只是与他们交朋会友而已。”

杨慎缓缓点头。

只是交朋会友而已,倒也无碍。

不过他还是一脸严肃道:“此番,你也中了举,接下来,最好少出去闲逛,多看看书,争取明年高中进士。”

“为父知道,你仗着自己有些许才气,有些狂傲,年轻人呢,倒也可以理解。”

“可是,你知不知道,东林小学也来了两位年少天才,其一孙清,其二是与你相差无几的李廷相。”

“同样的年纪,人家皆有问鼎一甲前三名之姿,你呢?”

“同是年轻人,缘何差距如此之大啊?你好好反思反思!”

说着,杨廷和也严厉起来,却只是一番说教而已。

他很清楚,自家儿子确实有才气,比他这个当老子的还要强几分。

然,学问尚浅。

与那孙清、李廷相比起来,还有着一定的差距。

如若同时科举,怕难以获得好的名次。

所以,他甚至考虑教自家儿子放弃此番会试与殿试,待得日后学问大成,再科举,说不得也能获得前三甲。

“你先坐下。”杨廷和忽然说道。

“啊?”

本已哼哈答应下来的杨慎站定,不得已,只得重新走回桌旁,坐下。

杨廷和想了想道:“谷贱伤农,何解啊?”

杨慎略微一顿,知道自家老爹是考验自己的学问。

他干脆道:“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杨廷和点头,还不错,还知道出处。

跟着,杨慎继续道:“只是……父亲,儿子不懂,明明是丰收的年份,伤的怎地还是那些农人呢?”

杨廷和笑了笑,解释道:“这不是很简单嘛?农民丰收了,粮食便多了起来,多了,价格自然低廉。”

杨慎沉默半晌。

这简单的经济道理他自是懂的,只是……

他一脸平静:“只是遇上丰收的年头,最起码……他们可以吃饱饭了啊。”

杨廷和怔了怔,竟是半晌无言。

这话,角度甚是刁钻。

丰收了,粮食多了,无论怎样,百姓们是可以吃饱饭的。

可若遇上饥荒年头,粮食欠收,百姓们根本吃不上饭啊!

如此对比下来,所谓的谷贱伤农道理又没那么深了。

“好!”

杨廷和大喜:“吾儿才气非凡也,当浮一大白,来来来,喝一杯!”

也是这时,养心殿。

夜渐渐深了,弘治皇帝却是无心睡眠。

抛却那两所小学的暗自争锋且不谈,而今四方倒也平和。

四处沿海,都稳定了,出海的商人数量倍增。

传言中,一些个商人好像找到了门路,竟是可以直接买到那牵星平安令,大多可以护佑一路平安。

行商增多,来往安全,也就给四处的海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银子。

很好的。

还有便是北边,也是一切平稳有序。

行商大热,一些个人还跑去了北北都司,放牧捕鱼。

这期间,倒是北北都司的一些牧民与鞑靼的牧民因地盘的事情,发生过一些争执,却是被那图鲁勒图轻易解决了。

总的而言,北北都司相对安定。

地貌广阔,却只有一万朝廷大军把手,至今没出问题,那图鲁勒图也是功不可没。

“倒是西边……”

弘治皇帝面色低沉。

陕西那边,今年粮食大丰收,大小麦的产量,几乎相当于平常年份的两倍。

也正因如此,粮食的价格开始暴跌。

一石粮,竟只要五钱银子,相较于以往年头的价格的一半还不到!

所谓谷贱伤农,如此低廉的价格,于百姓们是极为不利的。

“真真是饥荒愁人,丰收也愁人啊!”弘治皇帝叹息。

转来翌日,早朝。

还不等百官开口,弘治皇帝直接道:“想来诸位爱卿都应该知道了,陕西那边大丰收,然,粮食价格却开始暴跌,此事如何应对啊?”

下侧,诸多百官自是都准备好了,纷纷开始谏言。

户部尚书周经开头:“禀陛下,所谓谷贱伤农,陕西那边米粮价格已跌至五钱,朝廷当在此时以稍高出市场的价格回收粮食,尽量减少百姓们的损失。”

弘治皇帝点头。

这也是朝廷惯用的手法。

丰收的时候,米粮价格低,朝廷以稍高市场价收购,屯粮。

到得灾难年头,再将这些粮食以稍微低于市场价放出,以此平衡市场。

只是……此一番陕西那边的价格太低了,哪怕朝廷稍微提高些许价格,与百姓而言,也未必有用。

跟着,倒是也有一些人提议,无非是借助陕西各地官府的力量进行干预,以此稳定市场价格。

听了半天,弘治皇帝也是无甚兴致。

而就在此间,一道身影站出。

“禀陛下,所谓谷贱伤农,臣以为……未必有绝对的道理!”

唰!

话音落下,百官几乎同时望了过去。

要知道,此话出自汉书,乃是儒家的二十四史之一。

面对这等儒家学问,这位……王大人,竟是开口直接辩驳?

疯了吧?

“哦?”

弘治皇帝也是诧异:“王师傅何以出此言论啊?”

却听王鏊不紧不慢道:“丰收年,无论怎样,百姓们至少还有一口粮食吃,可若饥荒年头,百姓们是吃不上饭的,故,谷贱未必伤农。”

嗯?

百官纷纷诧异。

这话,似乎也有些别扭,诡辩一般。

可不知为何,竟……有些道理!

是啊,不管怎样,丰收年,百姓们是不至于饿肚子的,总也比饥荒年头好吧?

“天下大丰收,乃是兴盛之兆,臣,恭贺陛下,大明永昌!”王鏊徐徐道。

“恭贺陛下,大明永昌!”其余百官也纷纷跟着附和。

不得不承认的是,王鏊这一番话,如同一记神奇的马屁,拍在了陛下的心结上面。

所谓谷贱伤农,那是没有对比。

如此对比下来,尽管粮食价格低了,可百姓们终究还是有一口饭吃的。

这便是好事!

弘治皇帝也会意过来,点了点头道:“也有些道理,不过朝廷这边,该收粮还是要收的,尽量稳固价格。”

一件大事,大抵商议下来。

很快,经过内阁这边与百官确定细节后,大抵将收购粮食价格定在了六钱,比陕西那边的市场价格高了一百文。

跟着,朝廷与诸多百官这个庞大的机器开始行动起来。

也是这时,得知消息的宁远愣了愣。

“五钱?六钱?粮食竟便宜到如此地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