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和大唐的合作,他们葛尔家确实获得了不少的利益,单单是现在就已经拿到了大唐很多的物资支援。
可大唐给出这么多物资可不是白给的,除了要葛尔家在这次唐蕃交战的时候,投降大唐并且当二五仔给大唐带路。
还需要在青海湖修码头,以葛尔家的力量来说,修这么一座码头所要消耗的物资就不是现在的葛尔家能够轻易承担的下来的。
更不用说,大唐有意在码头修好以后,往海西派汉民,至于这汉民是不是真的汉民那可就是两说了。
而未来的时候,这处码头会不会成为大唐引诱、招抚海西各个部落的桥头堡,就连葛尔东赞心里也没有数。
就算葛尔东赞对自己的才能再怎么自信,可这海西想要发展成大唐那么富庶的样子,也是如登天之难。
只要双方的生活存在极大的差距,就不可能断绝的了海西的部落投奔大唐的念头。
更别说未来的时候,海西名义上也会是大唐的,难道从羁縻州前往大唐内地还需要借口吗?
可这么一来,对于已经隐隐被安排在海西当地头蛇的葛尔家来说,就是一个相当难堪的事了,要是手下的人都走了,他们葛尔家在这里是统治什么的?
就单单这段时间里,从海西逃往大唐的人就已经有数千了,长此以往,海西岂不就成了一片白地?
有这样的隐忧在,葛尔东赞怎么也不会高兴起来的,只是相比于在吐蕃时的束手束脚,海西的局面已经好太多了。
虽说此次论钦陵在海西做的很对,而且也相当的果决,可海西这处地方对于唐蕃两个国家能产生的影响终究是有限的。
葛尔家既然决定从吐蕃逃到海西,帮助大唐,那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很多原本在吐蕃的人脉关系,仅凭葛尔家的人,又能真的在大战中起到什么一锤定音的作用吗?
不可能的!
一个人的能力再怎么突出,那也是需要一个集体的方方面面来配合的,葛尔东赞在担任吐蕃大论的时候,他可以轻易调动整个吐蕃的军政力量,自然能发挥出让各方敬畏的力量。
可现在,来了海西以后,葛尔家不复以往的局面后,说穿了他们也不过是现在海西的一处豪酋罢了。
可能葛尔东赞本人没什么变化,但仅凭葛尔家,仅凭现在还没有完全归心的海西,他终究不可能做到像以往在吐蕃时的事了。
更不可能带着葛尔家在大唐和吐蕃之间保持中立,甚至在接下来的大仗中有什么特别的作为了。
所以很快,葛尔东赞就决议接着加强与大唐的联系,既然已经投降了大唐,索性就投的更为干脆一点,也让大唐看到他们的诚意。
接下来的时间里,葛尔东赞不仅加快了对青海湖上码头的建设,甚至多次亲自见大唐的官员们,做出了很多让步,只为让大唐的力量能更快到达海西,建设这里。
为此,葛尔家愿意在接下来的建设中承担更多的人力物力的消耗。
这样的消息让在河湟的李绅不免有些惊讶,这可是一个大事了,他自然是下不了这个决定的,只能派人快马把消息送往长安,由李湛决断。
在这样的消息传达之中,时间也从秋天来到了冬天,而现在大唐和吐蕃之间的明争暗斗已经早早的摆在了台面上,成为时流们极为热衷讨论的话题。
世上喜欢聊军政大事的人还是很多的,何况牵扯的双方也都不是什么小势力。
别看吐蕃在大唐身边,看着体量并不算大,可现在大唐周边离得最近的一个,能够保持这么大体量的,也只有吐蕃一家了。
这样的分量不言而喻。
何况如今唐蕃之间的利益牵扯也不小,有很多人吃的就是唐蕃贸易这碗饭的,更有些时流们格外的关注又有哪些人能在此次的战争中脱颖而出。
即便是和吐蕃没有什么利益牵扯的,也热衷于讨论吐蕃这么一个大势力的兴衰,这可是一件少见的事啊。
虽说现在的大唐不存在像后世那样便捷的消息传递手段,可长安作为大唐的首都,这里的消息向来都是最灵通的。
而能够来到长安的人也都不能算是一般的小民了,他们对这样的事自然是给予了极大的热情,带着浓厚的兴趣,就连坊间的那些小道消息,也在长安传的甚广。
原本的时候,在大唐的讨论中有关葛尔家的戏份并不多,本来民众们对葛尔家的了解也不多,顶多知道他们家原来是吐蕃的大论家。
在他们眼中,更为关注的还是唐蕃之间的战事,比如西康的情况,比如海西更西边的高原上,现在的战况如何。
可随着葛尔家的详细情况传入了大唐,就有很多抱有吃瓜群众的大唐子民,对吐蕃赞普和大论家的爱恨情仇抱有更高的热情了。
一个权臣家族和幼主间的矛盾最后发展成不死不休的关系,逼着葛尔家叛逃吐蕃,这可是难得的题材。
虽然大唐其实在吐蕃赞普和葛尔家决裂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可是一般的大唐民众终究是不清楚这事的。
一般他们聊起来葛尔家和吐蕃赞普间的爱恨纠葛,更多的是抱有一种超然的态度,以及一种幸灾乐祸的感觉。
毕竟对大唐人来说,吐蕃是敌人,而之前帮着吐蕃和大唐作对的葛尔家难道就是朋友了吗?
如今这时候,能看到以往的敌人遭难,人们的心中只会喜闻乐见,默默吃瓜,至于这里面葛尔家是不是被误伤,又或者有什么委屈,他们何时会在意过?
虽然这一世的吐蕃从来没有给大唐造成多么惨痛的伤亡,大唐也没有在面对吐蕃的时候出现过作战失利,可周边的小国在大唐人看来都应该归降大唐,这就是大唐的天命!
可现在有一个小国,居然敢和大唐对着干,这就激起了大唐民众们的反感,这样的反感可能不会在嘴上说出来,但心中一定是有的。
不过这也就仅限于民众们的口头讨论,对于国家大政来说,他们也并不具备什么发言权,更多的还是要看朝廷的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