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箭炉是大唐和吐蕃交界处的一个大型商贸市场,虽然说是大型,可实际上相比于长安的东西两市,它的面积就小了太多了。
这也是常理,打箭炉附近的地势崎岖,哪里有那么多的平整空地用作建造市场?
但随着大唐和吐蕃之间的贸易往来增多,西康逐步成为大唐的附庸,来往于此的商人增加了何止一倍。
像是杨氏这样以往和川西商人们有宿怨的商家都能在打箭炉有一席之地,就更不用说别人了。
因而当地的商铺那真是寸土寸金,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夹杂着各地的方言,就连使节团里那些专门学习四夷语言的人也有些目瞪口呆。
世界超出了他们的想像,要是没有这一次出使,打死他们都想不到,这世上居然有这么多稀奇古怪的语言,偏偏在这一处边城里,他们又非常和谐的在一起做买卖。
语言不通也没有成为限制他们交易的障碍,这真是……令人啧啧称奇啊!
他们大概不知道,这么多语言其实并不是都是各族的语言,有些只是汉语的方言而已,川西和高原上,各处山沟沟里的人,可能几十年都见不了一面。
他们之间的语言,就算一开始是一样的,日子久了也就变得不一样了。
朝廷的使团出现在这里,自然也引来了各路商人们的关注,若是换做以往的时候,有志于亲自到吐蕃境内贸易的商人可能就要跟着使节团一起走了。
这样可以规避路上不少的风险,比如吐蕃贵族私兵们的劫掠,比如山间的盗匪……
可是如今川西到吐蕃的经商环境已经大为改观,唐军把大唐境内的盗匪清剿以后,还打击过对面吐蕃的盗贼,就是吐蕃的贵族们也是敢怒不敢言。
要知道,这些所谓的盗贼里面,可是有不少是他们的黑手套啊!
而从西康被大唐慢慢蚕食以后,这条经商的路就更加好走了,整个西康都是大唐的,有谁敢在西康的地界上,对大唐的商人们下手呢?
只是这条路依旧还是比较窄的,山势险峻,既然看到大唐的使节来了,一些商人索性停步,不再往前走,免得和使节团抢路走。
这也是出于他们自己的安全考虑,大唐和吐蕃的贸易主要得益于现在双方克制的和平,别管这样的和平之中,吐蕃人到底有多痛恨大唐,有多恐惧大唐,他们这些商人都不在乎,甚至会有些自豪感。
但若是大唐出使以后,双方在谈判的时候不欢而散,两国再度交恶,生意做不成都是小事,他们的人身安全可能都会受到威胁。
他们和吐蕃人打交道的时间可比使节团里的人多,对吐蕃人到底是个什么德行那是再了解不过了。
血腥、残暴、野蛮,这都算是对现在的吐蕃人的客观评价,不掺杂什么私人感情的那种。
……
作为益州的边贸重镇,打箭炉当然不可能没有驻扎唐军,在这样一座小城里,就驻扎了足足两千人的唐军。
别看这个人数不多,可打箭炉一带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有这两千人已经足以对抗来犯的上万吐蕃人了。
只是就长孙冲了解到的,这里的唐军大都是益州本地的州县团练,可能是没有西域和关中的府兵们精锐。
倒是这里多了几千生羌,他们都是大唐军队的仆从军,这一点倒是和西域的情况比较类似。
得知朝廷的使节要出使吐蕃,打箭炉这里驻扎的唐军们决定派出五百人的士卒跟着使节团做护卫。
吐蕃上层固然脑子应该不傻,可是他们的制度就决定了,对下层的控制力度不强,要是真有哪个土鳖一点的部族,在路上把使节团截杀了。
那双方想不开战都难,这些士卒们可是知道的,眼下使节团的正使是皇帝的姐夫。
这样的贵人要是真的出事了,可能吐蕃方面脱不开关系,可他们这些底层的士卒说不定也会被牵连进去。
更不用说,他们在这驻守,凭借着打箭炉商贸的繁荣日子也是过得很不错的,他们也不愿意这样和平、繁荣的局面被打破。
当兵不也是为了混口饭吃吗?
可能中央的那些精锐府兵们,他们有更高的追求,升官、求取功名等等。
但他们这样偏僻地方的团练,谁还能指望他们的觉悟更高一点?
长孙冲本来就有意在出使之后,出镇益州通过边事积攒功劳,对于打箭炉这样的边境重镇自然也是颇感兴趣的。
固然,未来若是打仗,益州可能也是向南,川南和川西的情况肯定会有所不同,但那些边境重镇想来各自的运作之间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吧?
抱着这样的心理,长孙冲也就应允了此地驻军们的请求,而且趁着这个机会,很是用心的打听了一番打箭炉的运作体系,以及对那些仆从军们的管理办法。
川西这里生活的羌人不再少数,很多部落还是从汉朝就一直延续下来的,怎么应对这样的人,对长孙冲来说也是一个新话题。
当初出镇三韩故地,那里已经被大军清扫过一遍了,上面没有什么反抗力量,而且三韩故地的主要力量都集中在平原上。
那里的山林之中,部族还是比较少的。
可川西和川南地势崎岖,山高林深,里面生活的部族可不在少数,要是不能在这个时候,好好学习一下川西的经验,等到他真的出镇川南以后,说不准还要闹笑话呢。
打听以后,长孙冲也发现,朝廷对这些羌人的管理办法也是比较简单的,不愿意服从朝廷管理的,就任由他们自生自灭,居住在深山老林之中。
而那些表现出对汉家的喜爱和服从的部族,大都被朝廷迁移到山间的平原之中,享受着商贸沟通带来的红利,小日子过得很是滋润。
至于最后一种,敢于和朝廷作对的,则是会立刻被大军夷灭,不过自从打箭炉建成驻军以后,这样愚蠢的部族只有两个,但也已经足够朝廷用来做警示了。
这算是一种因地制宜的管理办法,却也需要主政的官员们杀伐果断,能恩威并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