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作为关陇地块的一个有力补充,本来就非常的繁华,蜀商的富裕也是出了名的了。
而在从汉水到洛阳的运河修通以后,蜀中的繁华更是新上了好几个台阶,更不用说随着大唐对吐蕃的重视度上升,朝廷有意将成都当做在吐蕃侧翼威胁它的一个前进基地,对成都那是下了大力气投入的,成都也因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像是长孙冲这样的长安土著居民,对关中自然是有十足的傲气,特别是长孙冲后来出镇地方,长期在三韩故地这样的穷乡僻壤。
就是河北道,他路上经过也只是匆匆看过,印象并不深刻,反倒是这次在成都城里一逛,这里的繁华也是给他吓了一跳。
长孙冲自诩算是见多识广的,也有些吃惊了。
如果单说成都城的规模,长孙冲倒也不是很惊讶,成都的街坊规模比起长安的小了很多,这里能用来修建街坊的平地本来也比较少。
成都平原产出的粮食可是要养活整个川蜀的,不可能把太多的耕地变成城池。
但就算如此,益州的官员们也是想出了不少其他的办法,建设卫星城。
如今成都城的左近坐落着大小不一的卫星城镇,大概有五座,看起来错落有致,每一个城镇的规模都颇为可观。
单从这一点来看,长孙冲的心里还是更喜欢成都城的这种模式,他心里也暗下决定,等到未来自己再到地方出镇的时候,就仿照成都城这样的建造模式。
长安作为国都,建成一座可以容纳百万人口的大城自然也可以,但是这样的修建模式就造成长安城里比较拥堵,而且那是因为有天下来供应这么一座城池。
长孙冲可不觉得自己未来出镇的地方能有长安这么得天独厚的条件。
另外一个让长孙冲感到惊讶的地方就是成都城商贸的发达了,他跟着李湛去过扬州,扬州的商业也相当不错了,有大运河联通南北,而且扬州又靠海,现在大唐的海运也非常繁荣。
可成都的工商业和扬州是不一样的,成都城中街坊比较少,可大市就有足足五个之多,而且街坊中还有不少是专门的工场街坊。
这样的场景是在长安难以看到的,而且成都的人家,几乎每一家每一户都有纺机,专门用来织丝绸。
也无怪乎蜀锦天下闻名了,有这样好的条件,就是想不成为天下知名的丝绸也难啊!
而且蜀锦还不缺销路,以往的时候若是只有大唐国内的市场,可能他们还会考虑会不会卖不出去。
可随着丝绸之路的越加繁华,蜀锦已经渐渐成了丝绸之路上的硬通货,比金银还要靠谱。
更让长孙冲惊讶的,还是成都城里的盐市,这一处盐市是专门进行盐的贩卖的。
从范仲淹在任时期,蜀中就开始用古早的蒸汽机来开凿盐井,有这样的机器辅助,蜀中的盐产出量大大增加。
偏偏盐本身是一个必需品,所以几乎蜀中一带和更南的黔中道都极度需要蜀中的盐来支持,就连东边的湖广一带,很多人也不再吃两淮的盐,转而买蜀中的井盐了。
谁让蜀中的盐只要沿着长江河道就能一路顺流而下走到湖广,而且蜀中的井盐成本比两淮的盐更低。
自然的,这样一个盐市也是大受欢迎。
能有这样的盛况,其实也和成都城本身的定位有关系,成都到底只是一个州的州府,它身上没有什么政治意义的担子,自然就敢于大力发展工商业了。
长安固然有朝廷的大力扶持,包括举办博览会等等,可它到底是一国首都,不可能放开手脚搞工商业的。
这大概也是所有国家首都的一个通病了,主要是求稳,这一点不管是大唐还是后世都是不变的。
但长孙冲到底身份不一样,在一开始的惊讶过去以后,他就没有把思绪主要停留在这样为成都的发展感到惊叹的表层之中。
反而是开始默默的思索,现在成都的这种施政对他未来到其他地方执政有什么借鉴意义,甚至还包括李湛为什么这么大力的扶持成都,背后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逻辑。
越是往深里思考,长孙冲越是能想明白,为什么李湛对吐蕃一直这么警惕了。
以成都现在的繁华,若是不对吐蕃上心一点,一旦吐蕃从川西向蜀中扩展势力,那成都受到的威胁就太大了。
只有把蜀中面对吐蕃的前线推到西康那里,成都才能受到良好的保护,战略意义相当的重大,也无怪乎朝廷上下一直都在默契的蚕食吐蕃在川西的领地,大概他们也都是看到了这一点吧。
同时,长孙冲也意识到了,不单单是川西很重要,川南也是一样的呀!
朝廷中一直风闻,李湛有意在黔中道以南设立安南都护府,和现在交州的出海口连起来,这样的话,成都的重要性就能再上一个档次!
海运固然可以给未来的安南都护府输送不少的物资,可最稳妥的道路不还是从陆上走吗?
长孙冲知道自己身上的劣势,毕竟是出身长孙家,他父亲长孙无忌和李湛是有矛盾的,要不然他父亲也不会一直被压着不让在朝中任职了。
这对当初只有三十来岁的长孙无忌来说可真是太痛苦了。
正因为此,长孙冲很难得到李湛的重用,想要真的成为宰辅,他需要的努力就太多了。
而且国内大热的河北道、河南道、关中道肯定不会有自己的位置,唯一能突围的地方就是边陲之地,立下军功了。
如此一来,基础这么好的成都,肯定是一个相当好的选择了,要是自己努努力把下一任地方选到成都,未尝不能成为宰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