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已经远非以往可比,这样的现实带来的便利,比起以前好太多了。

更何况,工商业发展之后,朝廷针对工商业收税也变得便利了许多,经商的人主要都集中在几所大城市里,对朝廷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有了钱,朝廷也能有更多的余力完善税收系统,将收税成本平摊下去,要不然,单单只那点工商业税,还不够朝廷组建税收部门的成本呢!

至于缺点,大概就是税收系统的官吏们变得更忙了,天天都要加班,几乎没有空闲下来的时候,不过这些人倒也是乐在其中。

都已经千辛万苦考上科举,钻到税收系统中来了,那不就是想当官的,既然如此,自愿加班一下又有什么问题呢?

另外一点让李湛一开始都没有想到的事情是随着交通物流系统的完善,连地方上豪强世家兼并土地的趋势也有所遏制。

这一点在西北和荆襄一点遭遇天灾的时候,表现的尤为明显。

原本地方上的豪强世家们在灾年囤积居奇,趁机卖高价粮食,兼并那些活不下去的农的土地已经是一个常态了。

可随着交通物流体系的建立,这样的情况居然减少了。

认真思索以后,李湛也想明白了,这囤积居奇的事,向来是需要在交通不便的时候才能做到的,要是所有的货物都能迅速在大唐流通起来,一家一户那是要有多少钱才能把市面上所有的粮食吃下去,然后兼并那一点土地?

这样的人家,莫说没有,就是有了,也会是李湛这样的皇帝们的眼中钉,肉中刺,肯定活不长久。

桑弘羊实行的‘均输平准’也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只是他当初做的太绝了,几乎让朝廷把所有的运输都给垄断了,平白增加了朝廷的行政成本,故而最后被抛弃了一部分。

至于常平仓和从隋文帝开始建立的义仓制度,李湛倒是没怎么依靠,说实话,这东西有用,但又没那么有用。

仓官从来都是一个腐败的高发职务,指望仓官们不贪污倒卖粮食,那真是见了鬼了。

但李湛很清楚,要是单纯依靠民间的那些粮商们平度灾年,那才是真的见了鬼了,豪强世家们兼并土地就是他们交出来的答卷。

所以这两手都要抓,还都要硬,常平仓这个制度能一直被依赖着作为赈灾的主力到宋朝,那就说明这制度绝对有可取之处。

纵然仓官贪污,时不时来一个火龙烧仓,那也只需要砍一批仓官,换一批人,这样的成本还不定有到了灾年再从其他地方抽调来的成本高。

在工商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民间自发的交通运输方式也在不断的完善发展,比如说水运,造船,河海转运等等。

原本大唐作为一个看重大陆的国家,被李湛强拉着往海运的路子上走,不断的发展海运技术,提高船只的海运能力,可就算被这么扭了十来年了,汉人也没从根子上真的重视海运。

好在这两年的时候,总算出现了一点新迹象,有汉人百姓自发的往海运上涌了。

愿意去三韩故地、出云国以及西南的交趾、林邑等地讨生活的百姓增加了,这些都是一些原来汉家的贫民,甚至有不少是原来的贱民。

大唐可不是没有贱籍制度的,只是这些人比之满清要少了太多,索性李湛就大手一挥把这贱籍制度给废除了,刚好也鼓励这些刚被从贱籍中解放出来的平民到边疆讨生活。

至少到了那里没人知道他们以往的身份,而且还会有一份地等着他们,这里面可能会出现因为水土不服造成了死伤,可也总比他们原来世代都是贱民强得多。

有了这些人在前,大唐也渐渐的养出来了数十万愿意到江上乃至海上讨生活的水手和造船的人们。

这在中古的大唐可都是技术型人才啊!

同时,大唐对南方的开发也是与日俱增,在李湛在位的这十几年间,大唐的南方至少也是开发到了历史上安史之乱那个时期了。

如今的湖广一带,虽然谈不上像后世说的‘湖广熟,天下足’那么夸张,但也成为了大唐一个重要的粮仓,足以支撑大唐在南方的开拓。

要知道,现在的岭南一带可还是有很多蛮族的,冼夫人家就是这样的,包括冯盎一家,不都是岭南蛮族的代表人物。

说起来,大唐说是控制了岭南地区,可实际上更多的也只是控制了几个重要的城市而已,更远的地方也不过是羁縻罢了。

这对李湛来说并不能接受,所以才会有他一心推动的对南方的开发,而且李湛还有一个很大的构想,打算趁着现在西南黔中道的羁縻制度还没有完全定下型,土司们也没有传承那么远,尽早将西南一地真正的融到大唐的疆域中。

改土归流这样的大事,还是在大唐一朝就完成了算了。

要是真的让这些地方的头人们世代相传,岂不是会成为大唐开拓交趾的一个隐患?乃至给后世的中原王朝找麻烦。

相比于让子孙后代们自己解决这些麻烦事,李湛更愿意在自己这一代就把这样的隐患拔除,至少也是起一个头,也好让后世的子孙们有法可循。

随着这些措施的实施,大唐对周边海域的探索也是越来越多,有了几分后世大航海的气象,不过两者的目的却是截然不同罢了。

不管是交趾、林邑所在的东南亚,还是出云国、三韩故地的东北亚,都有数不清的汉人前去探索、征服。

之前李靖在出云国依照李湛派去的技术人员探明的佐渡金矿的开采,已经走上了正轨,就是更后面一点‘发现’的石见银山也都在蓬勃的开采。

就是辽东更北一点的地方,也有人发现了金矿,依照后世的地理位置,大体上可以断定,是门沟金矿附近,按照发现人的汇报,那就是一条在地上流淌的金河。

这样的金矿是李湛最喜欢的,开采容易,比起在山里的矿脉,它要耗费的人力可就少了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