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李湛等人也就选择了默认事态的发展,只是下狠手惩治了军中的一些蛀虫,别看他们好像在军中盘根错节。

可是对于和大唐原有的军队体系关系不大的李湛来说,所谓的关系深、盘根错节,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了不起就是从系统里召唤士卒和将官重新填充到大唐的军中罢了。

不过等到这些事处理完,李湛也让章惇关注过士卒逃亡的事情,毕竟这么多士卒逃亡,总要弄清理由的。

最后的结果,倒是让李湛有些尴尬了。

除了受军中将领们的欺压,兵役时间太长,兵役太苦等理由,更为关键的其实是现在种地能得到的收获比以前多了太多。

这就不得不提李湛带来的高产作物的种子了,这些东西在全国的推广,虽然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谷贱伤农的局面,可大唐的百姓大都是小农经济。

除了种地,他们很多也会养蚕缫丝,可以说除了盐和铁以外,他们真的不怎么需要其他的物品交换。

这样一来,粮价便宜和他们的关系真的不怎么大。

粮食多了,谁还会嫌弃呢?

这么一来,在内地当兵就真的比不过在家种地了,就是边疆的一些士卒很多人其实也有些心动,只是边疆对军队的管理更为严格,找不到机会罢了。

等到这样的缘由被章惇调查出来后,李湛也不得不咽下自己造成的这个后果,难道能为此就不推广高产作物了吗?

不可能的,相比于这样的‘小问题’,还是高产作物的推广更值得李湛等人上心。

另外,均田制的败坏,其实还是因为中原地区的土地已经不够分了,世家大族占有的土地,地主士绅们占据的土地等等。

再加上大唐已经建国将近二十年了,中原能分的土地大都已经分出去了,如果还想勉强维持均田制,就只能把大量人口向边疆地区迁徙。

有鉴于此,李湛经过和宰辅们的商量,还是决定下一道诏书,号召中原的平民百姓和失地农民往南方迁徙,对南方进行开发。

这本来就是历史上应有的历程,李湛现在下诏鼓动也好,强行拉人南迁也罢,都不过是顺应历史潮流罢了。

至于主事的人,经过商议,李湛还是选定了王阳明。

没办法,还是那句话,王阳明的能力和操守都是最值得李湛信任的。

王阳明一路轻车简行,从大运河一路南下,路上只用了区区不到十天就到了扬州地界,这不得不让人感慨,隋炀帝千错万错,至少修大运河这事是真的没有做错。

提前收到王阳明即将到来的消息后,扬州的主政官员杜荷早早的就来到运河口等着了,亲自来给王阳明接风洗尘。

杜荷不是那种在中央一点根基都没有的人,要知道之前的时候杜构可是离政事堂只有一步之遥,更不要说他老子是杜如晦。

正是因为清楚王阳明这个人的本事和皇帝对他的信重,杜荷才表现的如此谦和。

甚至杜荷已经隐隐收到消息,这次王阳明来了之后,他扬州刺史的官职可能要不了多久就会被免了。

不用太过激动,这是一件好事,李湛有意让杜荷到中枢的衙门里磨炼一段时间,锻炼一下杜荷的战略眼光。

一个官员如果一直在地方任职,时间久了并不是什么好事,习惯了只关注一州的事情,人的眼光就很难再兼顾全局了。

这让杜荷的心里很是激动,想他到地方任职其实算起来不过是五六年,可官职却像是坐火箭一样飞速的被提拔。

这里面当然有杜荷自身才能的因素,可他哥哥和皇帝的青睐也是必不可少的。

杜荷知道王阳明不喜奢靡,所以接待的时候也相当低调,虽说扬州很繁华,钱粮是一等一的多,可接待的水平却非常简朴。

宴会上的时候,杜荷也颇为谦恭的问起了王阳明这次的来意,王阳明也是直言不讳。

“这次陛下让我来南方,主要就是想要对南方进行开发,顺便迁百姓到江南一带,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在长江出海口的地方建立港口。”

“港口?”

杜荷有些疑惑。

“长江口不是有港口吗?江陵本身也是个不错的港口,离出海口也不是很远,有必要重新建设港口吗?”

王阳明摇了摇头道。

“事情不是这么简单,江陵、杭州这样的港口固然不错,可主要还是应对长江内航行的船只,可现在朝廷的海军的船只是不可能在江陵等地停泊的。”

“港口本身就不合格,有些偏小,而且这些都是民用港口,若是想要征为军用,实在过于扰民,还破坏江南的经济发展。”

“再则是一点,如今半岛和东莱都有不错的港口,岭南道也有港口专门运输甘蔗,可这一路上在长江流域却没有一个比较好的良港,对海上航行很是不利,货物的转运也比较麻烦。”

杜荷也是聪明人,只是一想王阳明提到的这几处地方就想明白了,在海上航行不比陆上,吃饭喝水都是问题,若是中间没有一个能让人休息的地方,确实也不够合理。

“那不知这次港口准备选在什么地方?”

“如今我也没有想好。”

杜荷看了看王阳明的脸色就明白了,自己这是问错话了,也是这样的机密消息,本来也不适合在宴会上说。

这次是自己喝了点酒,有些过于得意了。

王阳明看到一下子就打住了的杜荷,心里不由得有些感慨,陛下的说法是对的,一个人的成就不单单是看他自身的才能,还要看时代机遇。

要不是王阳明知道以往的历史,怎么可能想到历史上很是不堪造就的杜荷,居然能在李湛治下的大唐做事做的像模像样的,很有一番杜如晦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