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说新罗国内的这些小心思,大唐对高句丽的灭国之战也已经到了结尾,城里的高句丽人们终于受不了了,绝望之下只能选择投降。
蓝玉等人毫不客气,直接把他们的国主抓起来,高句丽国内的权臣也被他们杀了,至于府库则是清点好,把这些财富送到长安去。
剩下的这些已经投降的高句丽人,都被他们把青壮挑出来,编入做工的人里,需要保持奴籍十年,大势所趋,这些高句丽人又怎么可能反对呢?
眼看事情安排的差不多,一些管理上的事,就被常遇春等人交给长孙冲和赵胜普他们了,留下了三万军队,看守当地,防止出现叛乱。
至于他们则是打算转回长安,向李湛报捷了。
说起来,他们自从离了河西,已经在草原和东北呆了快一年半了,还真的有些思念当初中原地区的风土人情了。
带着这样的心情,他们的行动跑的还是很快的。
……
长安,李湛现在没心情管蓝玉他们打的胜仗,毕竟这是稳赢的局,还用多关注干嘛?
要是真的以常遇春、蓝玉等人的军事才能,加上虎蹲炮这些东西都能打不赢高句丽,那他们也该切腹自杀了。
如今李湛更为关注的还是接下来的科举。
开年以后就要科举考试了,而这考试的一些东西不是很合李湛的心思,李湛也只能暂且让杨士奇、冯道等人从旁辅佐,让房玄龄、杜如晦来主持这次科举考试,以示自己的重视。
这次开个小会,就是想要捋清一些粗疏的地方,毕竟现在的科举才刚诞生没多久,隋朝科举也不是很完善,有疏漏的地方是很正常的。
虽然李湛和杨士奇等人对后世的科举制度很了解,但治政不能急功近利,就算他们现在就想把脑海中那种分了很多级的科举拿出来,也要先考虑下大臣们的接受度。
现在李湛能做的也只是修修补补,给科举制打上几个补丁,让礼部的一干人等商议了一番后,李湛对他们的意见实在是看不上,索性直接说道。
“对这次科举考试,朕有两个要求。一,必须糊名;二,必须重新找专人抄写。”
下面的那些礼部的小官们精神一震,李湛的这两条要求,不就是在避免作弊情况吗?他们之中有些人也是经过前隋的科举考试的。
当初一不糊名,二不找专人撰写,基本上就是主考官看见哪个人眼熟,写的又不错就可以直接录取了。
至于那些在主考官们脑子里没有印象的,还有家世不怎么样的,那就实在抱歉了。
不过,这事在他们看来也是应有之意。
之前他们也举行过科举考试,惹来的非议也很不少,那些世族们觉得自己人被录取的不够多,而那些寒门子弟觉得自己这些人被录取的太少。
真的是两头受气,现在李湛提出这样的策略,对他们可以说是大大的有利啊,以后有谁不服气的,完全找不到理由了。
没有名字,看不到字迹,谁也不知道到底是谁写的卷子,只能真的看才华了。
“陛下英明!”
看着下面拜了一大堆的官员们,李湛并没觉得有什么好得意的,只是又说了一条。
“今后科举得官的人,三年内不得被授予正职,需要先在中枢观政,三年后必须下放到地方县里。”
房玄龄等人一听,就反应过来了,这应该是前隋的旧制吧?
当初隋朝的时候,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科举出来的官员不能担任正职也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潜规则了。
只是这条规则并非是科举选拔的人才真的很是不堪,只是因为世家大族们觉得他们的出现触动了自己的利益,不约而同的在那排斥他们罢了。
可现在……最讨厌世家大族的应该是李湛这个当皇帝的,都已经把蒙学字典印的到处都是,拿出来印刷术,硬生生把书籍价格打了下来。
这都是针对世家大族们的命根子刨,怎么可能会在科举这样的选才大策上偏向于世族们呢?
这样一来……这个政策的意思就值得玩味了。
看起来李湛应该是法家信徒,喜欢‘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起于州部’这样的路子。
这样的政策,很显然也是对科举出身的官员的一种保护,没有什么经验的人,到了地方上那肯定是要栽跟头的。
倒是在副手的职务上磨炼几年,更熟悉官场的事情,明显会好很多想通了这点,房玄龄等人也只能感慨,李湛对这些人的关爱实在太过了。
房玄龄当即站出来吹捧道。
“陛下如此爱才,不希望这些人才们在未崭露头角的时候,载上几个跟头,实在是用心良苦。”
其他人也在那不停的点头赞成,一副陛下说得好的样子,只是这里面有多少真心,还真难说,毕竟站在这的几乎没有一个寒门出身的人。
像是李湛之前说的糊名二策,盯着世族们开的后门打,要说这群人心里没有一点怨气,那是不可能的。
不过李湛也并不在意,挥了挥手接着说道。
“另外,朕有意在此次科举的时候,定出南北两榜,以免有所争议,众爱卿以为如何?”
这也是李湛这次对科举改动最大的地方了,说到底现在南方的文风不盛,要是南方士子来了长安考试,被吊起来打,弄得灰头土脸的也不是那回事。
这么考完试,说不定就有人会质疑科举的公正性,这也是李湛极力想要避免的。
再往长远点看,未来若是北方衰落下去,再惹出来什么争议,还不如早早定下来,谁都别不服气。
要是这么做了,还有人不服气,那等着他的就是朝廷的大棒了。
这样的举措,刚好帮杜如晦等人解决了一个难题,要不然录取的时候,说不定还会因为地域打起来呢。
杜如晦略一沉吟,就发现这南北分榜的好处,率先起身道。
“陛下英明,臣等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