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广龙王,还请你即刻前往大明发生旱灾之地施云布雨,解救天下黎民百姓,不可遗漏一丝一毫!”

宁景云威严无比,对在天空盘旋的青龙高声吩咐道。

“嗷!”

青龙发出一声龙吟,对着宁景云点了点头,然后施展腾云驾雾的手段迅速朝着天边飞走了。

虽说宁景云用了个“请”字,但在朱由检等人看来,这东海龙王是宁景云用法旨征召而来!

只是为了不在凡人面前落下神仙的颜面,这才用了个“请”字。

“天子,我已请敖广龙王前往各地施云布雨,想必不出三日就能解决这天下大旱,既然此间事了,那本座就先行一步了!”

宁景云话音刚落,数朵青云便从他的脚底浮现而出,即将托着他飞上天空之际,朱由检连忙叫住了他。

“不知天子留本座有何耍事?”宁景云降落下来,奇怪地看着朱由检。

见宁景云降落下来,朱由检松了一口气,连道:“朕的确有一事还需麻烦国师。”

“据前线来报,督师孙传庭率领的陕军已与闯贼僵持数月,消耗粮草饷银无数,却迟迟未传来捷报,朕正为此事而忧虑。”

孙传庭?消耗粮草银饷无数?宁景云想起来了,如果没有偏离历史的话,本年6月份,这个对闯军作战节节胜利的名将,就会因为被心疼钱粮的崇祯皇帝不断催促,不得不进入埋伏圈而为国捐躯。

其实明朝的灭亡跟崇祯皇帝的急功近利是密不可分的。

崇祯于1627年登临皇位,当时的明朝内忧外患,岌岌可危。怀着振兴国家的雄心。崇祯一即位便着手革弊除患,为前朝遭到迫害的忠段翻案,提拔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并让他总督辽葡杭拒后金。他的这些措施让人们看到了复兴大明的希望。崇祯本人也被誉为“英容中兴之君”。然而,好景不长,这种局势并没有持续多久。

明朝积患已深,再英明的举止一时半会儿都难以见到明显成效,而崇祯又十分急躁。一段时间过去,见事情没有想象中那样顺利,他就沉不住气了。

把责任推到大臣的身上,不仅如走马观灯一样频繁更换官员——学士就换了五十人,刑部尚书换了十七人还常因一点小事就予以重惩的,如,哪个城市沦陷,就杀掉哪个城市的守城将领;哪个地方论陷,就杀掉当地官负。他在位十七年,方的长官,如官员徐兆麟到陕西华亭任知县不过七天就因华亭失守被治了死罪。

而在被崇祯杀死的官员中,光总督就有七人一一其中就包括袁崇焕。

崇祯强调唯才是举,而由于急功近利,心性浮躁,也经常被奸佞之徒的花言巧语蒙蔽,看不穿人、事的本质,一次次地误害忠臣将郑崇俭的死就是一个例子。

郑崇俭在左良玉的配合下于玛瑞山大好献忠的叛军,“获首功千三百三十有三,降贼将二十有五人,获骡马、甲枝无算”,但崇祯并未予其厚赏。张献忠的残部逃人四川后引发混乱,负责四川数的杨嗣昌平叛不利,随口将罪责推到郑崇俭身上,怪郑崇俭撤兵太早。而崇祯竞信以为真。

第二年,张献忠攻破襄阳,杨嗣昌惧罪绝食而死,崇祯竟将没有丧过一座城池也没有损失过一支部队的郑崇俭逮捕下狱,于同年五月将其杀害。

朝中很多大臣都为郑崇俭不平,却又敢怒不敢言。郑崇俭被杀的前一年,即1640年,就有大臣因保举同僚遭到崇祯的处罚。这年,才学兼备的江西巡抚解学龙向崇祯举荐曾因事被贬的黄道周。

大学士魏焰乘因和黄道周有私怨,便上疏度击解学龙胡乱荐人。崇祯不明就里,一时恼怒,将解学龙和黄道周押解京城,各打了八十大板,关人刑部大狱。

有大臣看不惯,上疏解救二人,不料也被打了板子治了罪。到了后来,通政的官员看到有为解、黄说话的折子就压下来,以免更多大臣因此事受牵连。

崇祯徒有用贤之心却没有容贤之量,譬如,崇祯即位之时,农民起义频繁爆发。为崇祯所重用的杨嗣昌屡次建议崇祯改“因粮”为“均输”之策,得到了崇祯的应允。而崇祯只看到该政策可以增加大明王朝的财政收人,却看不到它势必进一步激化官民矛盾。因粮与均输均为财政政策,二者的不同于,因粮是富户多纳税,均输则加重了贫民的税赋负担。百姓起又本来就是因为不堪重负,生计艰难。

勤政而忧国忧民的崇祯最终没能挽救大明的江山,在1644年李自成的起义军攻破北京城之际,于景山自杀,年仅35岁。临死之前,他还满怀悲愤地写下了一句话:“朕凉德藐躬,上千天咎,然皆诸臣误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