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韵困惑地瞧着我,似乎不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她犹豫了一下说道:“政轩哥,民谚能完全相信吗?大家都知道明太祖死后与马皇合葬在日月陵中,那他还有必要摆迷魂阵搞十三城门一起出殡?”

施浩也是笑吟吟地看着我,示意我回答施韵的疑问。我想了一下道:“民谚肯定不是空穴来风,十三城门同时出殡或许是真的。施韵,我很佩服明太祖的气魄,像他这种性格应该不会搞什么迷魂阵,他和马皇后合葬也不会错。”

施韵“哦”了一声道:“那不就成了?既然他直接葬在了日月陵,那又何须十三城门同时出殡?”

我自然不想驳斥她的想法,接着她的话头道:“施韵,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朱元璋确实应该就葬在日月陵。那就问题来了,除了他真实的棺椁到日月陵,其他十二路又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朱元璋是个痛恨贪污讲究节俭的皇帝,他不可能玩那些无用的东西,所以,如果十三城门齐出殡是真的,那其他十二路决不是空棺。”

“政轩哥,你是说朱元璋在其他十二路的棺椁中都摆放了东西?可他已经死了,要是陪葬的话,那也不能放到别处呀!”施韵更困惑了。

我一时也语塞,想了一下道:“或许他认为那些东西对他很重要,而且不知什么原因不能放在帝陵中,所以才会玩那么一出。”

施浩笑眯眯地点点头道:“小章啊,你果然很聪明,而且会独立思考。你说的不无道理,或许另外十二路出葬队伍掩埋的是宫女和嫔妃。明朝末年有个叫毛奇龄的人,他著了本书叫彤史拾遗记》里面就记载着: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

施韵脸色顿时变了,她惶恐地道:“爸,明太祖是个开国明君,他也做这种用活人殉葬的残忍事?”

施浩叹了口气,缓缓地告诉我们,殉葬制本是秦汉以前的安葬制度,直到刘邦建立大汉后,汉高祖才果断地废除了这一毫无人性的陪葬制。可是,这一陋习在朱元璋成了皇帝后又恢复了。他的儿子也就是燕王朱棣在逼走建文帝自己做了皇帝后,死时更是把他父亲的这一套完全继承了下来,一下子用了三十多个宫女和嫔妃殉葬,规模还超过了明太祖。

在朱元璋和朱棣的影响下,不但明朝的皇帝都开始用活人殉葬,就连那些藩王都都跟着采用了殉葬制。这些都能在文献和后来的考古中得到证实。

据说朱棣死前秘密选中了三十多个嫔妃,在他死后,那些嫔妃被集中到了一个偏殿中。她们并不是像民间传说的那样被水银毒死或者被太监勒死的,而是死得相当“体面”。朱棣的太子也即明仁宗朱高炽亲自来到偏殿中,假惺惺地和那些嫔妃告别,好象能被先帝选中活殉又被当今皇上来送别是光宗耀祖的大喜事。

那些官女和嫔妃被引至偏殿,享用了人生最后一顿美餐,又被皇帝接见后,在太监的逼迫下全都站在了椅子上。偏殿的梁上早就挂满了一条条白绫,等嫔妃们把头套进白绫中后,太监们就踹倒了椅子,直到嫔妃们咽了气,才把她们的尸身装殓送入帝陵陪葬。

施韵听得心惊肉跳,不由得捂住脸低声抽泣起来。施浩叹了口气道:“殉葬制在秦汉以后,开始于大明,又结束于大明。明英宗朱祈镇因为土木堡之战而被俘,这是他人生的耻辱,可是,他也因为做了一件大好事而留名青史,那就是他亲自下旨结束了殉葬制。”

施韵过了好一会才慢慢恢复了平静,她幽幽地道:“爸,你刚才说朱元璋用四十六妃陪葬,可只有十多个官女活殉,那是什么意思?”

施浩没有回答,而是把眼睛瞄向了我。我想了一下道:“或许是这样的,朱元璋陪葬的那些皇宫嫔妃并没有活活殉葬,而是等她们死后再送入日月陵。只是那十几个宫女就没那么幸运了,她们就是被活活殉葬的。”

施浩赞许地点点头,施韵眼圈红红地道:“明太祖那么英明神武,那肯定不是他自己的意思,而是他的孙子也就是那个建文帝的主意。唉,既然杀了那些宫女陪葬,可他为什么又要把宫女的遗体送到别处呢?这不等于没陪葬吗?还白白死了那些宫女。”

施浩击了一下掌,笑吟吟地道:“施韵,你这个说法说得好!毛奇龄的书中只记载了活殉宫女十余人,却没说明到底是几个。刚才你和小章所说,那恰巧说明了,给明太祖活殉的宫女恰巧是十二个人。”

施浩感叹了一会,说是他在研究明史时,有个问题困惑了他很久,没想到今天让我和施韵的对话拔开了迷雾。原来,在朱元璋死后,明朝莫名其妙出现了一种官爵,名称也很古怪,叫什么“朝天女户”。受封朝天女户的共有十二人,他们不是千户就是百户,且能世袭这爵位。

施浩说他终于明白了,原来这些朝天女户就是那些殉葬的宫女的家庭。可宫女的选拔来自全国各地,这些朝天女户也散落在全国各地,难道建文帝在朱元璋死后,杀了这十二个宫女,又把这些宫女的尸身送到了她们的家中?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些朝天女户受封时,他们都会接到旨意来到京城听封的,而且,他们也不可能把死去的亲人尸身带回原籍。施浩告诉我们,建国后,在搞开发建设时,曾在日月陵东西两侧各挖出一座明代的古墓。可是,古墓中竟然空无一物,而且没有被盗的痕迹。

由于这两座古墓都在当时大明的皇家禁区范围内,所以不可能是民间之墓。能在帝陵附近的,当然也只有陪葬墓了。可墓中空无一物,却又让人匪夷所思。